1976年,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。这一天,一位来自江西乡村的老人,在家人的扶持下优秀炒股配资门户,来到了博物馆。步伐缓慢,他如同在回忆往昔,每一件展品都细细端详,仿佛在寻找些什么。正当他沉浸其中时,突然停在了一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前,眼神中充满了些许的震惊与敬畏。老人伸手,颤抖着想去触碰这件物品,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立刻注意到并上前阻止:“老人家,这可是长征时期的文物,不能触碰。”
老人没有立刻回应,他慢慢缩回手,眼中却有了些许泪光。片刻后,他抬头,声音哽咽地说道:“这是我在长征路上背回来的,连摸一下都不行吗?”这一句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们都愣住了。四周瞬间静了下来,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老人身上,而他却依然站在那里,静静地对着这台发电机低语:“老伙计,我回来看你了。”
谢宝金出生于1898年,江西于都的一个贫苦农家庭。家境贫困的他,自幼便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。7岁那年,他便开始为他人放牛,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。长大后,他曾在林间砍柴、田间耕种,也做过一些小生意。尽管生活艰苦,谢宝金在成年后却凭借天生的高大身材和强壮体魄,成为了家乡的一个“异类”。身高1米89的他,力大无比,能轻松扛起百斤重物,这在当时的农村显得尤为突出。
展开剩余81%凭借着力气和耐力,谢宝金顺利进入了当地的铁山垅钨矿工作,成为一名矿工。矿工的工作虽然艰辛,但工资相对较高,也使他能够供养起弟弟妹妹。谢宝金不仅工作勤奋,而且性格憨厚,热心肠,好讲义气。他的同事们遇到困难时,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,久而久之,他在矿上积累了极好的声誉。每当提到谢宝金,工友们总是会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为人诚实、靠谱。
他的优点和能力吸引了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毛泽民的注意。毛泽民表面上是钨矿公司的总经理,但实则是共产党员,还是毛泽东的胞弟。1922年,毛泽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投身于工人运动,为矿工争取利益,宣传革命思想。在一次与谢宝金的接触中,毛泽民看到了他身上的潜力,心中暗道:“这不正是党需要的工人战士吗?”
于是,1932年,毛泽民主动找到了谢宝金,直截了当地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共产党,成为红军的一员。出乎意料的是,在那个革命遭到反动派围剿的时代,谢宝金没有丝毫犹豫,答应了毛泽民的提议。他表示,自己从小在贫困中长大,早已被共产党为贫苦工农谋求权益的革命理念所吸引,他愿意为广大贫苦群众战斗一生。
就这样,34岁的谢宝金成为了红军的一员,加入了中国红军情报部,负责操作手摇发电机,与其他战士一起保护这台珍贵的设备。
1934年,国民党加大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力度。在第五次围剿失败后,中央决定进行战略性转移,长征开始了。谢宝金所在的部队出发地点就是江西于都,而这也正是他的家乡。在长征出发前,党内领导特意交代谢宝金:“这是中央的耳朵和眼睛,没有它,党就无法胜利。”这些话深深铭刻在谢宝金的心里,他暗下决心:无论如何,也要保卫这台发电机。
在长征途中,革命之路异常艰难,发电机是极为珍贵的设备。红军二方面军只有一台发电机,它的作用不言而喻,不仅是部队联络的关键,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。因此,中央专门组织了128人的队伍,谢宝金和几名同志被赋予了重任,负责保护这台发电机。尽管部队的安排尽心尽力,但敌军的疯狂轰炸让红军的处境极为困难。无论是在山地还是河流,敌人无时无刻不在追击,爆炸声几乎贯穿了整个长征。
一路上,谢宝金不仅要背负着发电机,还要顶着敌人的炮火,与战友们一起跋涉。终于,他们到达了“长征第一渡”的于都河。在敌军的持续轰炸下,所有桥梁都已毁坏,过河成为一大难题。此时,红军指挥部决定在夜间秘密架设浮桥,渡河。尽管大部分人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谢宝金和他的战友们依然坚定前行。
就在这时,于都的百姓得知红军的困难,纷纷赶到河边,悄悄为红军提供木材,协助搭建浮桥。经过一夜不眠的奋战,浮桥终于建成。天色渐亮,谢宝金跟随部队过河,在最后的片刻,他回头望着渐渐消失在晨雾中的家乡,心中满是留恋与不舍,但他知道,他的离去,是为了让故乡更好地“回来”。
长征路上的每一天,谢宝金和他的战友们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从敌军的围追堵截到艰难的自然环境,所有的困难都没有让红军停下脚步。在穿越草地和雪山的途中,谢宝金多次将发电机用油纸包裹,放在竹筏上推着前行。在漫长的征程中,八人抬着的发电机也渐渐变得沉重,敌人步步紧逼,部队人数逐渐减少。谢宝金自己也因长时间的劳累和缺乏食物,身体变得极为虚弱,身高1米89的他,几乎瘦得只剩下骨架。但尽管如此,他依然没有放弃背负那台68公斤重的发电机。
在敌人的残忍追杀和极端恶劣的环境下,谢宝金凭借顽强的毅力,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,带着发电机穿越了无数困难。在草地时,经过漫长跋涉,他成功将发电机带出了草地,这一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红军队伍。每个人都为谢宝金的毅力和坚韧感到震惊和敬佩。毛泽东听说了谢宝金的事迹后,深深感叹:“谢宝金同志是长征模范。”
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,谢宝金终于在1936年秋天到达了延安,完成了自己对党的承诺。此时,距家乡已足足有1700里。长征的路上,他只剩下了三名战友,而那台陪伴他们度过无数死里逃生的发电机,也依然紧紧跟随。
在延安,谢宝金再次见到了毛泽民,毛泽民因谢宝金的事迹而深受感动,临行前,他向谢宝金承诺,待革命胜利后,定要带着他一起回家乡喝酒。然而,命运弄人,直到1943年,毛泽民被敌人杀害,两人再未相见。
新中国成立后,谢宝金已经年过五十,但他依然坚守在革命的岗位上。1952年,他复员回到江西于都,选择回到老家,在供销社做收购员。虽然这里工资低、工作累,但他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了20多年,直到76岁才退休。谢宝金虽然生活简朴,但他从不向党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,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心。
1976年,已年逾七旬的谢宝金因身体原因前往北京治疗。在治疗期间,他顺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